蒙古筝(雅托噶),是蒙古族人民所喜闻乐见的一种古老的民族乐器,是中国古筝茫茫九派中很重要的一种流派。 根据史料推论,中国早期筝为五弦,到了战国末期发展成十二弦,后来经过漫长的历史,到了唐代有了十三弦筝。在唐宋时期十二弦和十三弦筝并存,但雅俗之分。十二弦筝为雅乐筝,流行于宫延,十三弦筝为俗乐筝,流行于民间。
心系筝乐直陈时弊精神可嘉 ——读张琪(银河)先生《古筝独奏——筝乐赋于她的属性》有感 高百坚 再三拜读张琪先生《古筝独奏——筝乐赋于她的属性》(下称“张文”),颇有同感。 “张文”的核心观点是:古筝是为独奏玩乐而生,随着筝乐的演变和发展,古筝以其繁弦重韵而成为无可取替的民族乐器。古筝在与其它乐器合奏时应突出其按音做韵的功能,其它弹拨乐器、拉弦乐器在筝乐作品要甘当“绿叶”,衬托“红...
我自幼随父学艺。1985年,父母卖掉缝纫机和吉他,又凑钱,花500元给我买了当时济南唯一的一架天津产的古筝,开启了我的学筝生涯。
《塞上曲》是徐滌生老师继《春涧流泉》后创作的又一力作。它与琵琶曲《塞上曲》同名异曲。作于1962年秋冬季节,地点:汕头市音乐曲艺团(汕头市内马路),记谱:杨秀明。由于历史的缘故,这首曲子一直未能公开发表,2008年4月笔者应邀曾在英国利物浦大学公开演奏过,受到热烈欢迎。
1964年,对于曾经的“江南琶琶圣手”、“潮筝大师”徐涤生先生来说,是一个不幸的年头。自此,徐先生开始饱受困苦,后因卧室失火,终被熏死陋室。本文通过对徐瑞竹先生(徐先生之孙)、刘汉绍先生(徐先生学生)的采访,追忆徐先生落难海山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
2006年1月16日,由香港康乐及文化事务署在香港大会堂成功地举行了中国地方筝乐系列《岭表筝韵》(潮乐筝、汉乐筝与粤乐筝)。
《粉蝶采花》是诞生于上世纪50年代的一首创编的潮州乐曲,凝聚着周才、陈名贤、杨广泉、陈仙花、苏文贤等潮州音乐名家的智慧和创意,是传承,弘扬潮州传统音乐文化的力作。
纪念邱大成逝世25周年
吴越浙江地区的古筝流传在唐宋以来的诗词歌赋、民俗旧事中多有记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宋代以降,商品经济与民俗音乐不断繁荣,明清时期的浙地古筝多与丝竹乐、曲艺说唱等民间艺术形式共生共长,杭州地区的古筝也便常在摊簧、丝竹玩家或职业群体里出现,这就有了“古筝乐人夏福宝、马仁斋、陈望良、白少梅、张少庭、王云程等,和冯奎、陈其善、王玉亭等, 被称为‘杭帮丝竹大家’”的历史记载。近现代以来社会环境的不稳定,对该地的民间艺术活动产生了诸多影响。好在,新中国成立后,浙江筝乐借助高校的专业教育开启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