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百坚

level

潮州筝

文章(310)

查看更多
小议《还原潮州筝的有心人》—兼析陈氏筝风特色及生成基础

小议《还原潮州筝的有心人》—兼析陈氏筝风特色及生成基础 (作者:高百坚)最近,汕头电视台“潮汕风”播放了《还原潮州筝的有心人》──忆陈玛原先生专辑,该片再现了陈玛原先生晚年为弘扬潮州筝乐,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场景和画面,非常珍贵,令人感动! 专辑还请玛原先生的学生和潮州筝家回忆玛原先生的筝艺人生,点评玛原先生的筝艺特色,使专辑增色不少,但有些点评或以偏概全,或概念不清,兹摘录四则,小议于下: 复古说 王培瑜先生在评价玛原老师筝艺时提到他对潮州筝的最大贡献是复古,此点失之偏颇。不错,玛原先生重视对古代筝乐文献,特别是二四谱、工尺谱等传谱的解读,从中探求潮州筝乐真谛。从玛原先生整理、录制的若干首潮州筝曲来分析,玛原先生强调以声带韵,以韵引声,慎加花,多做韵,演奏风格简练、从容,此潮州传统筝乐之精华。另方面,玛原先生在演奏中巧用板后音,则与传统潮筝循规蹈矩,句法齐整,一板一眼之演奏模式有所不同,实推陈出新之举。 再者,以何为古?以哪个时期的演奏形态为参照物?若以潮州筝的初始形态,古筝并非独奏乐器,前人流传下来的硬套演奏形式(筝、三弦、琵琶三件乐器的合奏),由弹筝者左手执板,右手掐弦,充当指挥角色,如此左手按音完全弃置,韵从何来?显然,玛原先生对潮州筝的贡献,不可冠以“复古”二字。应该说,慎加花,多做韵,巧用板后音,体现玛原先生对潮州筝的理解和追求,它源于传统,有所创新,自成一格,为潮筝百花园中增添了又一奇葩。 难易说 王培瑜先生谈《寒鸦戏水》时说:“没人像玛原老师这样弹的,他这样弹实际上是非常难的,非常难的,因为加到很密是非常易(难×)弹的……”。无疑,玛原先生三十年探索潮筝,结合自身气质、修养,形成了有独特个性的陈氏筝风,后学者要形神兼备地弹其传谱筝曲,并非易事,然而以弹奏出音的疏密,节奏的疾徐来评判弹奏之难易则有失偏颇。 古筝是繁弦乐器,有丰富的右手技法,特别是潮筝推奏,连续快速的节奏及变化,对于缺乏右手技巧训练者是一道障碍。受生理条件的限制,年逾花甲之玛原先生不可能在右手弹奏技巧方面有所提高和创新,这是玛原先生的弱项!因此,他扬长避短,另辟蹊径,凭借良好的音乐素养和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集中精力,精研古谱,在做句、韵味上下功夫,形成了简练、从容、流畅的演奏风格。 事实上,古筝缓弹寻韵固然不易,要快慢有序,左右平衡,更是难上加难!这也是当前中国古筝发展的瓶颈!再者,说实话,玛原先生左手按音技法变化不大,操作不难。玛原先生的筝艺,难的不是技法、节奏,难的是“老骥伏枥,壮心不已的”雄心壮志!难的是在商品经济的大潮中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高尚艺德!难的是找到符合自身特点的研究方式和途径并形成独具一格的陈氏筝风! 心态说 王培瑜先生回答记者:“是不是让人觉得太精细了”提到:“这一点是要把心放下,不能够出现半点浮躁,才能够这样弹,所以这点是玛原老师比较难得的。” 精细是玛原先生的筝艺特点,也是潮州筝乃至南派古筝的共性,无关心态。毋庸置疑,玛原先生退休之后开始潮筝研究,三十年如一日,淡泊名利,默默耕耘,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这也从一个侧面也折射了潮州筝独特的生态环境。 潮州音乐的自然生态是自娱自乐,“日日陈三戏,夜夜五娘歌”,乐人每每在耳闻能熟的旋律中玩乐寻韵,日复一日,乐此不疲。在这一氛围中,少一分筝与功利,多一分闲情筝专一。玛原先生如此,其他享誉中国筝坛的潮筝名家莫不如此。 东方钢琴说 蔡东女士在回答记者“你觉得老师的筝弹得好,好在哪里?”时说:“老师说筝是东方的钢琴,因为钢琴无法弹出老师这么细腻的东西来”。所谓“东方钢琴”,有的喻其音域宽广,音色优美动听,为“众乐之王”;有的代指现代筝。我比较倾向后一种说法。 相对于传统古筝,现代筝在音域、音阶、音色、音质、音量、转调等方面有明显变化和拓展;演奏方面,发展左手弹奏技法,突出速度、强响、和声对位,其乐器特性,演奏技法,筝乐作品有模仿钢琴,甚至向钢琴靠拢之势。传统潮筝为十六弦制,拴钢弦,五声音阶三个八度,音域不宽,音色清亮,韵味悠长。技法安排上左按右弹,右出声,左做韵,分工明确,与钢琴在乐器特性、演奏技法、音乐赏美等没有可比性。 玛原先生是土生土长的一代音乐名家,早年从事潮语歌曲创作一举成名,被誉为潮汕的王洛宾。退休之后,因感潮州筝有走样变味之虞,毅然舍弃其他音乐研究,专事探索潮筝,力塑陈氏筝风;培训青少年筝手,传承本土筝乐文化。透过玛原先生对潮州筝的传承实践,如何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潮州音乐(潮州筝)得以衍生,使之健康有序地弘扬与发展,我们可以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本文收录于《筝韵问渡》P162。原载《秦筝》)

10-06
0 0
登录 后方可评论
潮州筝八讲之六《秋思》

潮州筝八讲之六 一、《秋思》的前世今生 ①外江曲入粤之潮化和客化 《秋思》前身是“外江曲”《过江龙》,所谓“外江曲”是指清道光年间从安徽、湖南一带流入潮汕的乐曲 ( 先普宁,后潮州,再汕头 ) 经潮州乐人潮化而为潮州汉调,是潮州音乐六大品种之一。“外江曲”沿东江上山落户大埔、梅州就叫客家汉乐。“外江曲”《过江龙》由潮州乐人四度移位,易“5”为“2”,易名《反江龙》,这是《秋思曲》 的前世。 (“外江”是潮汕民间对于长江沿线各省份的统称。) ②从《过江龙》→《反江龙》→《秋思曲》→《秋思》(三调)的流变。 《过江龙》因四度移位演奏,老辈人易名为《反江龙》,以示区别。后来又恢复《过江龙》的曲名。《过江龙》易名《秋思曲》始于郭鹰先生,郭鹰先生传谱的重六调《秋思曲》在上海音乐学院定谱、定指法,得到标准、规范的传承,出版发行了范上娥、王昌元等老师的唱片在筝坛得到广泛的传播,上海筝会还将郭先生传播的《秋思曲》列为五级考级曲目。 2016 年 9 月,我应邀到上海音乐学院讲学,将《过江龙》改编成《秋思》( 三调连奏 ) 一曲三调,赋予乐曲新的音乐内涵。通过 20 板小曲的演示,学生较直观地了解源于二四谱的潮乐轻、重、轻三重三调自然互换和潮筝的体系性技法的安排。 二、体系性技法 对于外地筝友来说,《秋思》三调连奏这首曲难在潮州筝左手做韵技巧,这是学习《秋思》的重难点: 1.轻揉连吟 音韵连接 2.揉 前后推拉 3.揉滑 揉滑连音 4.弹弦滑 同弦做韵 5.#3 加重吟 源于活五 6. 上下滑连音 斜线按弦 7. 一指点滑 轻巧快速 8.“4”的做韵 活奏与死按 三、《秋思》三调连奏对秋天自然景色的描绘、遐思和技法安排 从这首《秋思》三调连奏,我们可以看到潮州筝各调对“6、3”和“7、4”的做韵特点。 第一段 重三六调。节奏慢缓,以繁复多变的按音技法,情深韵浓,描绘秋风落叶的悲凉气息和伤感。 第 1 小节的“弹弦滑”。从中辨识潮州筝对轻六、重六按音手法的定位;海派潮筝与本土潮筝做韵的不同。 第 2 小节第二拍的“揉”。 第 3 小节的“4”的演示,外地经常按音不到位。用潮州音乐术语叫作“退徽”。 第 4 小节。强调潮筝花指;“6”的吟音;“4、6”的换指按弦;“4#3”的做韵,突出伤感。 吟:(颤音):潮律与力度。 揉滑 :先揉后滑。 攥: 突出抹指的板音。 上下滑连音:创新技法,潮筝技法与河南技法融合。 第 18—19 小节,三个“7”上滑连吟的钢弦筝奏法。 第二段 轻三重六调 轻六、重六的复合调但偏于轻六,表现秋菊傲放,婀娜多姿的情景,其中的“4”是色彩音,其按音技法介于轻六、重六之间,比轻六略硬,以死按为主。 4 的按音做韵 轻三重六调中,“4”这个色彩音的按音做韵的原则是:除标注技法之外,(比如第 10 小节的“4”揉滑 ) 一般用轻六调的手法——死按或轻吟。 “6”的下滑音,手法宜轻,稍按,触弦的同步回放,未达空弦即按住。 第三小节“2 4 2 1 6 1”的“6”(下滑)音未到,音先到,应指从容, 可用单指按弦。单指按音是高哲睿先生创立的分按弦技法之一,强调单指头的独立和灵活,使按音更从容,更有韵味。 第 14 小节的“6、1”,“6”的轻揉要使与“1”音韵连接。 第 15 小节“6”的波音运指的“快”与“灵” 第三段 轻六调 表现秋收时节,稻谷飘香的场面。按音手法宜轻、快、灵,在造句方面用潮乐的加花手法,以突出欢悦,愉快的气氛。 1.乐句的加花,使音乐轻快、活泼。( 比较古谱与本版筝谱 ) 2.花指。第一个花指刮二根弦。 3.轻下滑、轻吟的(第 1 小节到第 6 小节)和第 15 小节的波音,按弦要灵活主动,掌握好“小”“快”“灵”的按音运指和轻巧的着弦右手技法。 4. 第 18—19 小节“666”轻揉、轻吟的音韵连接。 第四段 推奏 推奏是轻六调的乐句加花变奏,三点一、撮指四点一、切分推,过板推穿插乐段之间,最后高音区减字轻吟,放慢节奏,结束全曲。 (《筝韵问渡》P205~207)

09-29
0 0
登录 后方可评论
聆听《香山射鼓》,浅谈中国古筝守正与创新(作者:高百坚)

一觉醒来,打开微信,张奇先生《听<香山射鼓>随感》映入我的眼帘,拜读先生短文,受益!21世纪是中国古筝继往开来、蓬勃发展的年代。饮水不忘掘井人!乔建中先生在《传古与创新——当代筝乐刍议》中指出:“在现代筝乐教育、表演取得历史性进展的今天,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对待民间社会用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实践所建立的这个艺术传统?”中国古筝如何守正?如何创新?古筝新作品如何彰显筝魂,在民族乐器中有它不可代替性,这是《香山射鼓》流传四十载留给我们的思考。同仁或可在《听<香山射鼓>随感》一文中得到有益的启示。缅怀为中国古筝传承鞠躬尽瘁的前辈先贤。敬礼!为中国筝乐留下经典作品的曲云老师!点击欣赏音频《香山射鼓》演奏:曲云附录:银河《听<香山射鼓>随感》侯军老师制作的“雅乐集”,受到乐友们的喜爱。这一期推出的经典筝曲《香山射鼓》是80年代初曲雲老师的原创古筝作品,是一首划时代的筝乐精品。八十年代是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筝乐作品以革命为主题,讴歌时代精神。以《战台风》为代表的创作曲,高硬快响,响遍全国,引领筝乐时尚。身处历史变革的音乐大环镜,曲云老师从传统文化寻根,以大唐乐舞、秦地风韵、传统技法为底色,与创新技法的融合;在中国筝坛日渐式微的钢丝筝,以龙龙弦筝为主流的古筝舞台上,铮铮之声,情景交融,极具穿透力,令人耳目一新。聆听《香山射鼓》引起我的思索和联想:整首筝曲大气脱俗:即有大唐音乐的遗风;也有陕西音乐的“土味”:有传承,有创新,有意境,有筝韵,曲作者如果没有高深的艺术、文学修养,没有体系性技法修炼和现代创新技法的研习和融合,是不可能完成这一筝乐力作的。《香山射鼓》是曲云老师原创作品,守正创新,技法为乐曲服务,演奏家端坐琴前,天人合一,不见敲打拍砸,使听众聆听到来自大唐乐舞的腔韵和节奏,从筝乐中寻找那份可以意会不可言传的清幽、空灵和心灵洗礼。传承不忘本,创新不离根。从大唐乐舞追本溯源,抚钢弦筝一展秦筝腔韵,融创新技法拓展筝乐表演力,赞曲云老师传世经典《香山射鼓》。

08-19
0 0
登录 后方可评论
潮筝技法“老虎开牙” 的争鸣与思考(作者:蔡振宇 高百坚)

关于潮筝“老虎开牙”——蔡振宇 近日,有筝友问我,“老虎开牙”是什么?应该如何弹?我回答是:“有听说,但我老师没教过,我也没弹过。”筝友诧异,问道:“不懂‘老虎开牙’,你的潮州筝怎么弹?”其实,“老虎开牙”在潮州筝中并没有广泛应用,是部分民间艺人创造的个性化指法,其实质是在双按的基础上产生,并没太多特殊音韵,在潮筝演奏中起了点缀作用,是个别群体偶尔使用的装饰性指法,所以也没有被太多人采用。潮州筝的关键在于音律的把握,句读的调整,作韵的思维方式等等。就好比一件衣服上印着一只米老鼠,当没有那只米老鼠,衣服还是衣服,当只剩下米老鼠,衣服还算衣服吗?同理,会潮州筝,未必需要掌握“老虎开牙”,只须知道有这么回事。反之,只会“老虎开牙”,未必你就会弹潮州筝。所以,广大筝友要先掌握的是潮筝作韵,作句等重要问题,而不是“老虎开牙”之类片面的装饰性技法。就像注意衣服的质地,尺寸,做工等基本因素后才去考虑是否要加什么装饰。做人也是如此,先把大路化的东西做好,再去考虑可有可无的鸡毛蒜皮小事。对待传统筝乐文化要常存敬畏之心---兼谈潮筝的“老虎开牙"——高百坚 蔡振宇先生5月13日凌晨0:02在朋友圈发表了《关于潮筝的“老虎开牙"》。蔡振宇先生是新成立的府城潮州筝会秘书长。蔡秘书长既然公开他的观点,我想我也必须将“老虎开牙”的来龙去脉向各位同仁讲清楚。这是一名流派传承人的责任和义务!一、“老虎开牙”的由来和技法特点“老虎开牙”是潮筝李派第二代名师佘永鸿先生首创的按音技法,这个技法的特点是:在古筝的演奏中首次使用弧线按弦。它改变了既往按音的运指方式,操弦有难度;弦线的选用,上弦的松紧有讲究。若非口传身授和专项训练,“老虎开牙”的操弦真的不太容易掌握。先父的学生吴诗立老师曾对我:我跟高老师学筝多年,就是这个“老虎开牙”没掌握好。本人先后为数十名古筝专业学生传授“老虎开牙”技法,实话实说吧,只有中央音乐学院的毛丫、范冉、张雨轩和星海音乐学院的王雯琦完成得比较准确到位。二、“老虎开牙”是高版《活五·柳青娘》的必修技法先父高哲睿师从佘永鸿先生,以按音细腻多变而得到曹正教授等筝家的好评。在《活五.柳青娘》中,先父使用的是师祖佘永鸿的传谱,其技法安排也包括“老虎开牙”在内。必须说明的是,潮州筝名师自怀绝技,同一首《活五.柳青娘》潮筝名家的弹奏一人一个样,不同的演奏版本有不一样的技法安排,各有特点,这是由民间音乐鲜活性所决定的。蔡文中:不懂”老虎开牙”,你的潮州筝怎么弹?"其实这是一个不值得讨论的问题!你按选用版本的技法、音乐难度和乐曲意境准确演绎,你弹的就是潮州筝,就这么简单!要弹好潮州筝,你可以不懂“老虎开牙”,你也可以对"老虎开牙”这一"个别群体偶尔使用的装饰性技法"(引自蔡文)不屑一顾。但话又要说回来,你弹奏的是高版的《活五.柳青娘》,你以直上直下的手法代替弧线按弦的“老虎开牙”,我说你技巧不准确,手法不到位,你不应该也无必要作任何辨解吧!三、对待传统筝乐文化要常存一颗敬畏之心我与蔡振宇先生都出身潮乐之家,我俩是忘年交,经常讨论筝人筝事。振宇兄是潮筝第五代传承人,去年荣任府城潮州筝会秘书长,不才也有幸被聘为顾问,为了潮州筝的存承与弘扬我们走到一起来了。在此,我想对振宇兄说一句稍为严肃的话:潮州筝根在民间。要虚心向民间乐人学习取经,从中吸取养分,滋养自己,充实自己。对待传统筝乐文化要常存敬畏之心! …………………………《潮筝技法“老虎开牙” 的争鸣与思考》载《潮声》潮州筝学术文论集二零一六增刊P157。

06-08
0 0
登录 后方可评论
二四谱与潮州筝 ——聆听“潮州音乐变音转换”随感(作者:高百坚)

蒋团连先生是“中国乐系音乐”探行人。在第137期的“潮州音乐变音转换”中,蒋先生重点谈了二四谱和潮州筝。首先要感谢蒋先生对二四古谱、潮州筝的关注和研究!反复拜听,似觉其对潮州筝,二四谱的认知不深不透,兹不揣浅陋,将拙见略陈于下,与蒋先生相榷。①二四谱是潮州弦诗乐、潮州筝的早期记谱法。潮州筝是弦诗乐的伴奏乐器,清末民初才脱胎于弦诗乐为独奏乐器。从二四谱的溯源,先有弦诗谱,才有筝谱。蒋先生关于“潮乐所用的古老的乐谱二四谱实际就是筝谱,所以可看出筝在潮州乐中的特殊地位”的定论有失偏颇。②反线调调名来自潮州弦诗乐的领奏乐器二弦。51定弦,把二弦里外二根弦易25,故名反线。 反线调与二四谱无关。迄今为止,未发现“二四谱”有标注反线调的曲目。反线调与轻三重六调是有区别的。轻三重六调是通过借代法并加以调整而成,旋律较为委婉,順畅,为轻、重六的复合调而偏近轻六,整体上不构成转调,只存在小篇幅的暂离调。 反线调是通过转调使其唱名变化并加以调整而成的,从旋律音阶和调的特性而言,转调痕迹明显。③ “韵随腔,不随音”。二四谱要用潮州方言来念唱,方能唱出潮乐腔韵。蒋先生可在节目中插入潮州方言念唱二三四五六七八的音符和二四谱例句,让受众有更直观,更感性的潮乐腔韵的感知。用潮州方言念读古谱生韵,这是有志研习潮乐的基本功和必修课。④ 活五调不可简单理解为重六调加五的重按。古筝要弹好活五调,在于“字字皆活”四字,演奏中,务使每个音、音群和乐句的完整与统一,而不是机械的理解为微升4和微降7加重按2=活五。⑤ 背景音乐为什么舍潮乐而配粤乐?找不到合适的音频吗?本人是“三无”(无学历、无文凭、无职称)业余筝人,才疏学浅,错谬之处,还请蒋先生和诸同道大雅教正之。

06-06
0 0
登录 后方可评论

TA关注的人

TA的粉丝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