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百坚

level

潮州筝

也谈中国传统乐器都用乐律不同的钢琴陪袝演奏的问题(高百坚)

也谈中国传统乐器都用乐律不同的钢琴陪袝演奏的问题 高百坚 吴蛮、韩梅二位老师讨论中国传统乐器都用乐律不同的钢琴陪袝演奏的问题,视觉独特!二位都有留洋经历的音乐家,用另外一个有对比、有参照的视角看中国音乐的过去与现在,比较客观。“自我殖民“、“穿长衫的洋人”的点评,可圈可点,值得反思! 当今的古筝的音乐会上,“钢伴”是一个最时尚的乐器组合,以乐律不同的钢琴陪袝演奏被视为顶配,高、大、上。我认为:古筝现代作品以乐律不同的钢琴陪袝演奏可以尝试。君不见文革期间,殷承宗先生为《红灯记》伴奏,他根据京剧腔韵,避短扬长,在京剧唱段中植入钢琴,形成一种新的表演形式,成为特定历史时期的“样板”。当今古筝舞台上多元化,古筝的形制、定弦,作曲技法,作品的美学趣向,有创新、有发展,其中确有一些与钢琴融合比较好的新作品,但就传统筝曲而言,古筝配钢琴,筝与钢琴的声韵融合就存在问题,古筝的声音本来就弱,钢琴一响,筝声被覆盖,做韵空间被限制,名为“钢伴”,实则喧宾夺主,筝乐的特色若无,反为陪袝。 我们要清楚,古筝是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瑰宝。筝是半固定音乐器,五声音阶定弦,其特点是“7”、“4”二变之音,常听有专家说古筝的二变之音存在钢琴的缝里。钢琴的缝里真能奏出古筝那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的筝韵吗,答案是否定的!以潮州筝为例,潮州的乐律是七不平均律,“7”、“3”的微降与“4”的微升,“#2”的游移派生了潮州筝乐诸调。而在实际演奏中的“上行足徽、下行软遜”,根据乐句的构成和情绪的变化存在着的动态音律(潮州乐师戏称的“无定着律”),其音韵的无穷变化,追求清丽淡雅的地域风韵和音色审美,是很难与速度、力量见长,以十二平均律为律制的钢琴共鸣的。 中国民乐走国际化的道路,与西洋音乐接轨,民族乐律与西洋乐律融合,这是一种探索,有成功的范例,也出现身穿华装胸前系着珣丽红领带的现象,弄不好,自觉或不自觉地变成韩梅老师指出的“自我殖民”。北京大学的陈平原教授一针见血地指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不在一个轨道上,接轨说误害苍生!”陈平原教授说的是文化,同样适应于音乐。中国民乐要与西洋音乐接轨吗?朱昌耀先生言:中国民族乐器。它有自己独特的不可代替性,如果是二胡作品其它任何乐器演奏的好听。同理,传统为根韵为魂!“韵”是古筝的特色,是筝魂!古筝作品如何没有做韵的时间和空间,不能做出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的筝魂,有声寡韵,没有个性,对不起,在舞台上,你只是钢琴的陪袝,你永远只能当钢老大的尾弟! 附录:转自南音雅艺 吴蛮: 一個現象我一直在觀察和思考中,但還沒有找到答案。請FB的國樂朋友們指教: 為什麼中國的傳統樂器都要用音律完全不同的西洋鋼琴來陪襯演奏? 琵琶、二胡、箏、三弦、笛、甚至嗩吶等等, 幾乎包括所有的傳統樂器。但是我沒有看到其他國家傳統樂器會有這樣的「習慣」… 求答案? 韩梅: 吴蛮老师提出了一个很重要,也很复杂的问题。它同时又是一个“elephant in the room”的问题。我认为其原因当然要用从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来看这个问题。没有这个框架,讨论就没有意义。我是弹筝的,所以以筝为例。中国筝的现代化虽然从20世纪中期开始,但对中国音乐整体的“改造”却始于20世纪初。“五四运动”后的二十年中国在音乐上是一个充满文化自我否定的时期。当时许多音乐教育家主张全盘西化,要西乐不要国乐,不能两者兼有。所以中国音乐现代化实际上与“西化”等同。从那时起,中国许多音乐家、作曲家甚至理论家音乐的观念开始转变。在这种前提下建立起来的中国音乐教育体制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穿长衫的洋人。 正因为这样,我们对自己的文化和音乐是无知的。筝是件什么样的乐器?它为什么能够两千多年基本形制不变(除了增加弦数)?一定有它存在的道理,一定有它的不可替代性,对吧?那么筝除了与其他中国乐器所具有的共性,它的特性在那儿?我的看法是,这可以从中国古代音乐美学中找到。孔子在《乐记》中指出:“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中国音乐的最基本的美学框架就是“声”与“音” 的平衡。而筝这件乐器的构造在中国乐器中也是最能够直接体现这种平衡的:右面定五声音阶,左侧无固定音高。传统演奏方法:右手弹弦发声,左手按弦作韵。“声”与“音”的美学是筝文化实践的逻辑和指导思想。“以韵补声”是筝乐的灵魂。听筝乐听什么?我问过许多对音乐有较深刻认知的作曲家、演奏家,欣赏家,ta们认为筝在哪一点对ta们最有吸引力,ta们都会毫不犹豫地说:“左手的颤音、滑音、以及细腻、多变的音色”!!这一点说明筝的“动态”--韵一是它最特殊、最宝贵的、最不可替代的音乐文化特质!!但是,作韵的前提是要有空间的一—音程上下以及节奏的空间。如果你听一下老辈筝家的演奏,每个 韵都是有自己的“空间”与“时间”。不是打拍子那种,而是呼吸出来的时间! 用钢琴伴奏有什么问题,现在基本明朗了。不是钢琴不可以用,而是怎么用。说回来还是一个音乐观问题。西方古典音乐是以和声为基础的作曲理念,钢琴是一件和声乐器,是纵向思维。如果我们的作曲与演奏都从西方古典音乐的角度来看待用钢琴为筝伴奏这个问题,那就应该不是什么问题。但如果我们从筝这件乐器的形制为它所提供的独特的音乐可能性以及筝的传统上看,很明显,它的音乐本性是横向的。但是如果从作曲开始就没有考虑到这个特性,其他就更不要谈了。这一点,我们可以用东亚同类乐器以及这些文化对这件乐器的态度(包括传统和现代)做一个对比。为什么我们通常对这些问题无意识呢?因为我们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整体,其当代的音乐价值观是建立在西方古典音乐之上的,是殖民主义文化价值对我们产生的深刻影响的后果。有一个词叫自我殖民(“self-colonization”),就是后殖民社会中精英阶层主动以殖民者的文化价值体系来重新定义自身传统的一种行为。这就是“要西乐不要国乐,不能两者兼有“在一百年后产生的后果。

6小时前
0 0
登录 后方可评论
斯人已逝 言犹在耳——缅怀丘士俊先生(作者:高百坚)

丘士俊先生在99‘中秋联欢会上的讲话 洪书记、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同仁: 今日中秋佳节,俺澄海每年非常非常之热闹,今年也不例外。最近我经常来澄海走走,市领导请香港潮商互助社音乐部来会乐,使中秋佳节增加欢乐气氛。我想,这是音乐人练 习机会,所以今晚我们来,共庆中秋佳节。我想谈谈澄海潮乐研究会。这个会组织至今十二年。十年暑期教学生有数可算,每期几十人,有些成就,当然有,我曾经把我会训练出来的学生介绍到潮剧院一团拉头弦;我们培养的学员到汕头曲艺团当乐手。虽无大成绩,也有小成绩。证明俺潮乐会暑期办班有实效、有好处。我今后还要继续主持青少年培训班,如果俺不从小教起,可能将来老辈人作古,会断代。所以应做好这件事,这是我们的宗旨。音乐会,叫做音乐文化社,我生活几十年还知道这些内容、这些组织。几十年前,澄海有四、五个,音乐界叫儒家,最久远的是四方井“阳春”,有书为证,后有“咏怀天”、“小嫩玉”、“陶天”相继几十年,表现出澄海音乐人很热心。可是音乐会之中每每有一些人不团结,这是自然的。潮州音乐不比外国办班、学校什么的,俺老师教徒弟,徒弟出师有高低,彼此不服气,所以每每就会出现这一情况。但是澄海这个音乐会,我就希望打破这个社会的“衰例”!俺音乐会会址由无到有,从几百英尺、千多英尺到现在四千多尺地,人家为何这样支持,可知俺音乐会跟人不一样。其实,音乐人不能高高在上,随处有高手,自满应该取消。我要跟各位说:音乐员也好,什么人都好,俺这个会一定要团结,与人家不一样,一定要互相联络,才不会辜负热心人士出那么多钱。会团结就会成功,会成功就会使澄海市潮乐研究会与人不一样。将来俺有能力,比如有经济,演奏水平高,俺不但去香港,俺还可出国,如美国、英国……俺还有希望去。因为俺有能力,人家就来找你,能力从哪里来,首先要团结,如果不团结,失败无疑!失败就使热心人士支持你化为乌有!我今日啰啰嗦嗦说这几句话,请大家继续团结,精益求精,让那些愿意出钱的人满意。我的话就说到这里,勿阻大家的兴趣!(1999.09.24于澄海市文联大夏潮乐研究会) 丘士俊先生是香港潮商互助社社长,生前为家乡建设,特别是潮乐传播、弘扬,交流、人才培养尽心尽力。邱先生是澄海潮乐研究会创会会长。1993年带头集资,策划并成功举办93’中国古筝.潮乐艺术节,国内30多名古筝名家齐聚凤城,献演南北传统筝曲被传为佳话。先生于2002年4月15日仙逝,享寿86岁。

18小时前
0 0
登录 后方可评论
浅析潮州筝曲《浪淘沙》三筝谱(作者:高百坚)

珍贵视频《浪淘沙》邱大成先生演奏1993年10月于澄海《浪淘沙》是潮州音乐名曲。我手头有三份筝谱——《全国古筝演奏(业余)考级作品集》邱大成订谱、《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学院社会艺术水平考级全国通用教材》杨秀明演奏谱和《杨秀明潮州筝曲艺术》的《浪淘沙》筝谱。《杨秀明潮州筝曲艺术》注释中写道:“……曲谱集为杨秀明先生一九八六年编著的《潮州筝曲选集》(未出版),内容和记谱方式完全尊重杨先生的原稿,未做任何调整与改动。”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原样传承的角度来看,《杨秀明潮州筝曲艺术》收录的《浪淘沙》筝谱,是杨先生亲订,是体现杨氏筝风和技法特点的范本,没有之一。我们再看《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学院社会艺术水平考级全国通用教材》杨秀明演奏谱(下称“杨谱”)与《全国古筝演奏(业余)考级作品集》的邱大成订谱(下称“邱谱”),除了标准了轻六、二板、栲板、三板的潮州筝乐板式术语、记谱详略不同外,“杨谱”基本出自邱先生订谱的《浪淘沙》。再从邱先生在93’中国古筝·潮乐艺术节演奏的视频来分析,显然是邱谱的原谱演绎。在澄海93’中国古筝·潮乐艺术节,主持人林英苹老师特别提道:作品是根据潮州丝弦合奏谱改编而成的。这是学院派筝家研习潮州音乐的创新版本,是潮州音乐与现代筝技法融合的产物,邱先生订谱的是现代版的《浪淘沙》,是邱先生对潮州名曲的理解和创新,不是杨秀明先生筝风原样传承和潮州筝体系性技法的呈现。当前特别强调自主知识产权、版权,从《浪淘沙》“邱版”、“杨版”两份筝谱来剖析,“邱版是原创,“杨版”是对“邱版”的局部修订,对于源自潮州弦诗乐二度创作的“邱版”筝谱,标上“杨秀明演奏谱”似欠妥,这是传统乐曲编写一个值得关注和重视的问题!另外,按潮州筝乐“曲速三变”和曲式结构,有拷拍、三板的慢板曲应称为头板,《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学院社会艺术水平考级全国通用教材》把《浪淘沙》标准为“二板”也值得商榷。书中“栲板”中的“栲”是错别字。再者,书中的《寒鸦戏水》《柳青娘》标准为“拷拍”《浪淘沙》为“栲板”,这是一本面向广大业余筝人普及教材,是“栲板”或“拷拍”,应统一,应规范。以上为《浪淘沙》“邱版”以上为一《浪淘沙》“杨版”以上为《杨秀明潮州筝曲艺术》的《浪淘沙》

04-02
0 0
登录 后方可评论
浅析潮州筝与中原文化(作者:高百坚)

儒家乐《小桃红》(重六调)潮州筝是一间百年老店,是中原音乐文化与潮州土著文化融合发展而成的一大古筝流派。潮州学界泰斗饶宗颐先生指出“潮属文化溯源于秦”。潮州古属闽粤,秦属南海郡(隋朝称为潮州。秦始皇统一中国,公元前214年在百粤屯兵五十万,设置揭阳守区,将领史禄及其部下和家眷也大多数留寓揭阳,史禄的后裔史定在汉初曾经为揭阳令,这些将领士兵,挟带中原的文物与习惯,而作为礼仪和生活不可缺少的音乐艺术也相继传人。揭阳曾经是潮州府下辖潮州八邑之一,现在是潮汕机场的所在地。我们可从四个方面追溯秦筝与潮筝的渊源关系:A色彩音阶:秦筝的欢音、苦音的色彩与潮筝的轻六、重六类同。B音律:关于微升4与微降7,周延甲教授指出:秦筝与潮筝的韵音是一致的。C大拇指按弦技法的运用:秦筝大拇指按弦把拇指写成大于筝谱上。潮州已有自成体系的“换指按弦”法,大指按弦更主动,更频繁。D命名:潮州筝相当长时间以秦筝命名。由此可见,秦文化对潮筝的影响是直接的,也寓潮人对秦文化的追溯和依托。已故潮筝名家徐涤生先生唯一留世手稿。(潮州筝曲《金书令》)由此可见,秦文化对潮筝的影响是直接的。秦汉以前的中国,东北面是胡,秦始皇虽筑了万里长城,但胡人仍屡屡进犯,迫汉族南撤,宋、明两朝败亡,都到潮州为止,中原古文化随战乱而南移。我们从潮州音乐十大套曲中,仍能寻觅到唐宋大曲的遗风。中原文化对潮州的重大影响,不得不提一位重要人物——韩愈。韩愈被贬来潮州八个月,是中原文化与潮州进行正式接轨的重要标志。他崇儒兴学,大大地影响了潮州儒雅乐风的形成、审美趋向和乐人的艺术追求。至今,潮汕人仍以“儒气”一词来称颂美好的事物,高雅的音乐称为儒家乐。以演奏儒家乐为艺术追求的民间乐社都冠以儒乐社的美称。

02-10
0 0
登录 后方可评论
“古琴之夜”音乐会品评与反思读后感(作者:高百坚)

读了孙晨荟先生《七弦寄深意,琴乐历千年,知向谁边?——“古琴之夜”音乐会品评与反思》,受益!摘录文中观点于下:新中国乐器改革的几十年蓬勃发展以来,民族乐器基本已经完成了变革之后的现代化转型。当代中国民族乐器的发展,总体呈现出的,是一条学院派在西方音乐教育体系下的探索之路。四首古琴与民族管弦乐队的现代作品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相同问题。《秋鸿》一曲民族乐队配器饱满,但效果繁杂不尽如人意,尤其多种民族打击乐系列的叠加完全覆盖已经扩音的古琴声,……《天地永乐中国节之重阳》一曲开篇简约仿生的编配展现出灵动优美的画面,但随着乐队的加入,与古琴之间的声响已经无法平衡,庞大写实的乐队与孤军奋战的写意琴乐试图相互避让,突出的主题旋律和饱满的配使古琴自身的优长几乎无法舒展……《春风》凸显了理念转化带来的明显的时代痕迹,在演奏风格、技法和调性转化带来全新的听觉感受,试图与现代与民间接轨,手鼓的伴奏配以乐队、演奏家指挥观众回应鼓掌等更是将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欢乐氛围发挥到极致。从音乐层面来说,这些乐曲的同一个问题是,在大乐队背景下,琴曲指法独具特色的微妙变化几乎已经荡然无存,音响的平衡更难以直视,尽管也有一些作曲家注意到并竭力调试……当古琴从内室走向现代舞台的那一刻,微观内里和幽淡静享的世界就已经不复存在。能否真正架构起内外与你我对话的桥梁呢?学院派民乐与世界外部的交流驾轻就熟,但对内部传统的探索极度不够……新意足矣,古意浅尝。琴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作为一种思想体系早已远离今人,因此要复兴它什么是不言而喻的。古琴不“古”,何谈古琴?孙晨荟先生写的是对古琴音乐会的品评和反思,但我更愿意联系古筝的舞台现象评说一二。现在的古筝演奏、音乐会,与管弦乐队合奏是高大上,与钢伴是绝配、与手鼓、大提、小提是标配,它增加了音乐会的观赏性和多彩的乐音。但是我们不得不正视这样的现实:重表演,轻内涵,重音响,轻韵味是主流,特别是大型作品进入华彩乐段,我们只能看到古筝家的身手做着各种优美的姿态,几乎听不到被更突出的乐器音响覆盖的微弱筝音,觅不到古筝的根,寻不到筝乐的魂!我们必须明确古筝的属性,它是听觉乐器,不是视觉乐器。在古筝现代化教学和表演取得历史性进展的今天,古筝如何定位,从哪里来?往何处去?如何守正,何以创新,值得古筝同仁反思和深研!

01-21
0 0
登录 后方可评论
田力女士抚十三弦丝弦筝忆往事(作者:高百坚)

视频中这台伴随着曹正先生的筝艺人生。曹老用这台筝先后为中央和地方广播电台录制了古筝曲数十首,制成《广播独弹十三弦》等盒式磁带、唱片,给后人留下了珍贵的传统筝乐音频资料。这台十三弦古筝,是曹老病重期间赠给外孙女并由田力女士带到澳洲。田力女士感慨道:每年的最后一天,是父亲的生日,在辞旧迎新的元旦除夕,望着窗外万家灯火,烟花绽放的场景,默默地度过父亲的冥寿,总是有些伤感……视频《鸿雁捎书》是田力女士为纪念曹正教授百年诞辰在澳洲录制的。以筝传情,寄托着对父亲的思念和对老一辈筝家的敬意!

01-06
0 0
登录 后方可评论
曹正教授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作者:高百坚)

12月31日是敬爱的曹正教授诞辰104周年的纪念日。曹正先生62年来潮汕采风,与先父结下金兰交,自此南北筝人,鱼雁往来,研筝乐,议世事,留下很多珍贵书信和手稿,兹摘录四则,缅怀给中国古筝留下巨大精神财富的曹正教授。 一、筝艺与商品当年我们无论从谁来往都建立在古筝艺术事业的基础上,可以说私心杂念是比较少的(不能说一点儿没有)。但现在的人们则往往是“为自己”的成分多了一些;我现在再三提倡向业余大师们学习,不要把古筝艺术当成"商品"用于教学、演出和科研中去,这样一来,人们便看成我们的做法,没有身价,没有地位,甚至贬低我们的学术地位,这又有什么呢?古人说“滔滔者天下皆是也”,因些我们还是要“我行我素”为是。——摘自79.11.4来信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古筝参与市场化运作乃大势所趋,但如果“为自己”太多,学术让位于铜臭,贬损筝家的人格和尊严!学术研究要赖得住寂寞,“为自己”太多,智仁之器沦为赚钱机器,还有什么心思和精力在知识的海洋里去遨游,充实自己,提升自己,去教育后人?!筝家要团结协作,努力提升筝乐的学术地位,不要随大流,把古筝艺术当成"商品"的附庸! 二、技术与艺术有关演技变化上的运用也该这样,一定要根据乐曲的特点"量体裁衣",有所安排,而不能根据演员技术水平来安排技术,因为这样也会造成"千篇一律"的毛病。——摘自62.6.2.来信这是曹正先生62来潮汕采风对潮州音乐演奏的观后感。重温曹老关于技术与艺术的关系,联系当今古筝演奏现状,不无启示。古筝的技术发展很快,日新月异!无庸置疑,在古筝演奏中,技术是基础。然而,技术是为乐曲服务的,不同的乐曲,不同的流派应该有不同的技法安排。但现在有些筝家喜欢炫技,似乎在古筝演奏中不加点令人炫目的"技巧"不太过瘾。这个问题已引起老一辈筝家的注意和警觉。傅明鉴老师认为:古筝的风格非常丰富,对音色和音乐的表达方式也有所不同,所以演奏的用指方法也多种多样。因此,我们要学会弹什么曲子用什么方法,适合才是好的,才是对的!王昌元老师认为:任何古筝演奏技法都有其局限性,那些不问作品风格和古筝流派的特点而套用现代技法是古筝发展的误区!傅雷先生言:凡是一天到晚闹技巧的,就是艺术工匠而不是艺术家。一个人跳不出这一关,一辈子也休想梦见艺术……”旨哉斯言! 三、保守与开放对于传统的继承问题,弟数十年来未忘怀于此,某些改良主义者尽量歪曲古为今用,说什么古曲必须改造才能为今所用,若然,地道的传统将何以为据?——摘自曹正教授73年冬节前夕来信辉远此次回籍探亲过京时表演了《战台风》一曲,谈到他的感想说“天下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是没有做不到的。因此我想到世兄百坚,是否也弹练《战台风》,我建议要弹练一翻,这是六0年代具有代表性的新曲,是推陈出新的佳作,青年人不可不弹也……——摘自75年4月17日来信有人认为曹正教授学术思想是“厚古”、保守,这是偏见!存承与发展,过去、现在、将来都是绕不开的话题。傅明鉴老师说得好,曹老师的“保守”是真正的继承;曹老师的“开放”是有选择的接受各种创新事物;曹老师的理论思想是筝艺发展的先导! 四、回来吧,清音雅韵! “当今琴道式微,清音雅韵难与领略,筝瑟琵琶日慕繁华之际,我们的筝音能够演奏出如此不俗之曲,自是同道甚感欣慰之事…" ——摘自74年5月8日来信 这是曹正教授62年对"后学演奏古调总难令人满意,常恐百花一枝殒㓔雕零…"的忧虑之后对筝乐发展现象和审美的感叹和热切期盼!当筝瑟琵琶日慕繁华之际,当古筝舞台高、硬、快、响,打、砸、敲、拍引领时尚之时,清音雅韵何处觅?在以对传统流派改良意识代替对千百年筝乐文化的原样存承,在传统经典筝曲与现代技法嫁接成风的当下,我们看到的是令人眼花缭乱的快手“炫技”,失去的是那淳朴、自然的绕梁音韵!欣赏了傅明鉴老师为纪念曹正先生诞辰98周年录制的“中州古调",傅老师信手拈来,随心随性,韵雅音美,真筝乐!”傅老师说:"艺术的表现有简单,也有复杂的。古筝艺术也一样,一首看似简单的乐曲常常隐藏着深沉的含意。在浮躁的今天,我们不妨静下心来,去静聆那些能让我们安逸的音乐,感受到内涵的美妙!"古调根未断,传人在。面向田野,不耻下问,拜师学艺,玩乐寻韵,持之以恒,就可闻到"古调"春的气息! 回来吧,清音雅韵! 曹正教授诞辰之际,再读曹老书信,有所思,有所感。感恩曹老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

12-29
0 0
登录 后方可评论
潮汕的“国际歌”《寒鸦戏水》(作者:高百坚)

高百坚古筝演绎《寒鸦戏水》流传广、国乐化的经典名曲《寒鸦戏水》是潮州音乐十大套曲之一,是一首流传广,国乐化的经典名曲。在潮汕,《寒鸦戏水》被称为潮州的“州歌”,中国音乐学院的何昌龄教授更把《寒鸦戏水》定位为潮汕的《国际歌》。早在1934年,《寒鸦戏水》就由百代唱片公司灌制唱片,出版发行。(司板:魏松庵;古筝:张汉斋;琵琶:王泽如;三弦:李少楠)1998年澄海籍国家一级演奏家许菱子女士在维也纳金色大厅奏了《寒鸦戏水》一鸣惊人;同是澄海籍的潮州筝第五代传人陈其俊先生在荷兰阿姆斯特丹音乐厅独奏,一曲《寒鸦戏水》成为本场音乐会的最大亮点。观众评价道:“这是当晚演出的高潮”,“陈其俊的手指在琴弦上表演优雅的芭蕾舞,这种表演赋予了视觉维度”。《寒鸦戏水》是重大古筝比赛传统筝曲规定曲目。院校教学、业余考级,《寒鸦戏水》都是必弹筝曲。《寒鸦戏水》冲出潮汕、红遍华夏,走向世界,堪称传统筝乐的一大奇葩。寒鸦、鸬鹚与鸭子何为“寒鸦”?有不同的认知。以寒鸦为名的鸟类动物,分布于欧洲、北非、中东至中亚及整个中国西部。潮州音乐的《寒鸦戏水》特指鸬鹚,水鸟名,俗称鱼鹰,颔下有小喉囊,嘴长,嘴尖端有钩。善潜水捕食鱼类。渔人常驯养鸬鹚来捕鱼。也有外地学者以名诗句“春江水暖鸭先知”易名《寒鸭戏水》,受到林毛根先生等潮州乐师的批评:1.《寒鸦戏水》是潮州音乐的经典曲目,“鸦”与“鸭”普通话谐音,潮州话读音不同。2.《寒鸦戏水》描绘的场景是深秋、寒冬季节,寒鸦不惧严寒,以寒为乐,并非“春江水暖鸭先知”时序交换的感受和体验。“戏” 与 “寒”《寒鸦戏水》被誉为潮汕的“国际歌”。目前,国内最流行的是海派的《寒鸦戏水》(郭鹰老师传谱),标准、规范,筝风华丽、明朗。在潮汕本土,《寒鸦戏水》的版本多,有不同的乐曲技法安排。观潮州本土乐师演奏《寒鸦戏水》强调一个“戏”字,曲速三变,层层推进。高哲睿先生传谱只有头板和头板推。根据标题音乐的特点,以“寒”与“戏”二字来表现情节性乐思。“寒”是写景,以重颤技法,描绘寒霜凛冽的自然景象;“戏”是写意,以夸张、跌宕、诙谐的按音技法和“重托”、“企六推”的右手技法,乐音清脆、明亮、灵动,表现寒鸦顺应自然,以寒为娱,在水中追逐嬉戏的具体表现,也寓以物喻人,乐观向上之意。以乐会友,戏水传情《寒鸦戏水》是最有影响的潮州筝曲,这首筝曲更凝聚着南北筝家的深情厚谊!山东筝派大师赵玉斋先生和潮州筝派大师林毛根先生,因筝相识,相知,相惜,感情甚笃。林毛根先生筝艺传承人,新加坡琴筝学会副会长林钟女士回忆道:“96年,我跟父亲一起去沈阳,住杨娜妮老师家,我们一起去看赵玉斋先生,当时先生已经生病在床说不了话,见到我父亲来看他激动得紧紧拉着父亲的手流着泪,哼着两句“寒鸦戏水”,那画面太难过了!”曹正教授1962年南下采风,与家父高哲睿先生在揭阳、汕头、澄海会乐论道,结下金兰交。1977年,曹正教授编写传统筝曲集选用了高版的《寒鸦戏水》并写了饱含深情厚谊的来信:“选曲中所用吾兄的演奏谱《寒鸦戏水》是根据您的《潮州筝弹法》中选曲订谱,我在编选过程中,反复弹练此曲时,使我浮想联翩,不时回到十五年前的元宵之夜,春节之辰,此曲虽名《寒鸦戏水》,但颇有《高山流水》的故事情节和韵致,因为这是我兄弟间以知音足许正式建立了筝艺友情的开始。”现在,一代南北名家均已作古,筝家以乐会友,以“戏水”传情,令人感动!《寒鸦戏水》筝乐很美!《寒鸦戏水》故事感人!

12-23
0 0
登录 后方可评论
《粉蝶采花》的前世今生(作者:高百坚)

一、从唢呐曲、锣鼓乐到古筝曲《粉蝶采花》是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一首创编的潮州乐曲,凝聚着周才、陈名贤、杨广泉、陈仙花、苏文贤等潮州音乐名家的智慧和创意,是传承,弘扬潮州传统音乐文化的力作。1956年,为参加全国第一届音乐周会演,组织了一支潮州音乐演出队晋京,当时,唢呐名家周才以庙堂音乐《牒板》为底整理了一首名为《牒》的以唢呐领奏的乐曲。周才找到名乐师杨广泉商议,杨先生给他接上《采花牌》。牒是什么呢?原来,潮州民间祭奠亡灵时,有一道焚烧牒文的程序,焚化成灰后的牒文经风一吹,四处飞散,《牒》表现的就是这一情景。其时,“新文艺工作者”陈名贤先生觉得曲名不太合适,建议改成《粉蝶采花》,有情趣,曲调美,《粉蝶采花》便确定下来。1956年在全国第一届音乐周上,周才唢呐领奏的《粉蝶采花》获优秀节目奖,1957年,省潮剧团上京,名乐手陈仙花再次对《粉蝶采花》进行加工,他除了给乐曲配上小锣鼓外,在《采花牌》中添了一个“7”,用自由延长的节奏,在中间大跳而出。这一大跳,又使乐曲形成高潮,加上小锣鼓的渲染,气氛热闹。同年,由林运喜领衔演奏的《粉蝶采花》参加莫斯科世界青年联欢节获奖,从此驰名中外。把《粉蝶采花》改编成为古筝独奏曲始于苏文贤先生,之后就有几个不同筝风的演奏版本和传谱。二、高版《粉蝶采花》的情景表达和技法要点高哲睿先生订谱的《粉蝶采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曾编入阎俐教授的《古筝教程》【注①】,北国古筝学会定为考级曲目6级。2021 年,在北京举行的“潮韵——纪念古筝家高哲睿潮筝奏会”,由四名小筝手合奏的《粉蝶采花》受到好评,并在中央电视台《走进音乐》中播出。高版《粉蝶采花》描绘在那风和日丽,百花争艳的春天里,彩蝶粉翅,轻轻飘举,穿梭丛中,翩翩起舞的优美情景。弹奏要点:右手弹奏用“着弦”技法,快触弦,快离弦,务使音玲珑轻巧,如珠走盘。“重托”要用夹弹技法,大指根关节用力向声音扎琴板里,使弦沉实有力。《粉蝶采花》是轻六调,曲中多次出现 7、4 两个变音,要掌握“死按”(固定按音 )与“轻吟”模拟唢呐的揉滑技法。谱例:采花乐段中的“7”要熟练掌握“换指按弦法”,切忌匆忙应指,音未出,意先到,突出准、稳二字。谱例:宜“轻巧”,“惜力”,切忌运用急促、强力、持续的揉按,弹弦,以突出粉蝶在花丛中轻轻浮举,翩翩起舞的情景表达。注释①:阎俐编著 :《古筝教程》第 357 页,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

12-18
0 0
登录 后方可评论
曹正先生六二年潮汕采风揭秘(​作者:高百坚)

近得一宝贝,曹正先生自1955年始写给揭阳函授生吴诗立(梦生)先生的信(原件)。其中61年除夕之晨的信,讨论了潮汕采访计划、目的和行程安排。现抄录于下,与诸筝友分享。梦生:年禧!许久不通信矣,而思维之情无时或止息也。余因康健状况欠佳,也思及你的情况,因而余虽无信往,也盼你有信来。寒假在即,六〇条带来教育工作者的幸福,假期安排确能实现大集体,小自由,岂不美哉,快哉!我已上书领导,要求寒假期间,旅粤寻师访友,计划中你也是对象之一,我们数年来的文字交往成为睹面相识,不亦乐乎?此余个人感情也。就秦筝事业而论,何区于此?吾棣青年有为,正直无私能兢兢业业于文化遗产,将来前程岂能设想。余深有厚望者在此。因而希望你在这个假期准备出两三周的时间,为我们共同事业贡献出宿愿的力量来。第一,要在我抵粤后(当以电报为约,能至澄海哲公处,襄助余搞好这次采访计划,充当一位义务翻译员的角色。筝二,有关资料(曲谱文字材料等)的搜集整理,亦请大力帮忙。余之计划要到揭阳一带,能有机会向堂上长者请安亦余之所愿也。这次成行,可能携一青年教师同往,这是西安教材会议精神的感召,为了继承发展培养接班者(这一事并不一定实现)此事同日致函高哲翁矣。会面可期(大约如领导批准而无他故可于一月廿日前后动身)此间不赘陈矣。耑此贺新禧并祝府上叶吉 曹正 61 除夕之晨吴诗立先生长子铁铮兄珍藏分享吴诗立先生在93澄海中国古筝·潮乐艺术节上

12-16
0 0
登录 后方可评论

TA关注的人

TA的粉丝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