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古琴之夜”音乐会品评与反思读后感(作者:高百坚)

读了孙晨荟先生《七弦寄深意,琴乐历千年,知向谁边?——“古琴之夜”音乐会品评与反思》,受益! 


摘录文中观点于下:


新中国乐器改革的几十年蓬勃发展以来,民族乐器基本已经完成了变革之后的现代化转型。当代中国民族乐器的发展,总体呈现出的,是一条学院派在西方音乐教育体系下的探索之路。


四首古琴与民族管弦乐队的现代作品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相同问题。《秋鸿》一曲民族乐队配器饱满,但效果繁杂不尽如人意,尤其多种民族打击乐系列的叠加完全覆盖已经扩音的古琴声,……《天地永乐中国节之重阳》一曲开篇简约仿生的编配展现出灵动优美的画面,但随着乐队的加入,与古琴之间的声响已经无法平衡,庞大写实的乐队与孤军奋战的写意琴乐试图相互避让,突出的主题旋律和饱满的配使古琴自身的优长几乎无法舒展……



《春风》凸显了理念转化带来的明显的时代痕迹,在演奏风格、技法和调性转化带来全新的听觉感受,试图与现代与民间接轨,手鼓的伴奏配以乐队、演奏家指挥观众回应鼓掌等更是将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欢乐氛围发挥到极致。


从音乐层面来说,这些乐曲的同一个问题是,在大乐队背景下,琴曲指法独具特色的微妙变化几乎已经荡然无存,音响的平衡更难以直视,尽管也有一些作曲家注意到并竭力调试……当古琴从内室走向现代舞台的那一刻,微观内里和幽淡静享的世界就已经不复存在。



能否真正架构起内外与你我对话的桥梁呢?学院派民乐与世界外部的交流驾轻就熟,但对内部传统的探索极度不够……新意足矣,古意浅尝。琴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作为一种思想体系早已远离今人,因此要复兴它什么是不言而喻的。古琴不“古”,何谈古琴?


孙晨荟先生写的是对古琴音乐会的品评和反思,但我更愿意联系古筝的舞台现象评说一二。现在的古筝演奏、音乐会,与管弦乐队合奏是高大上,与钢伴是绝配、与手鼓、大提、小提是标配,它增加了音乐会的观赏性和多彩的乐音。



但是我们不得不正视这样的现实:重表演,轻内涵,重音响,轻韵味是主流,特别是大型作品进入华彩乐段,我们只能看到古筝家的身手做着各种优美的姿态,几乎听不到被更突出的乐器音响覆盖的微弱筝音,觅不到古筝的根,寻不到筝乐的魂!我们必须明确古筝的属性,它是听觉乐器,不是视觉乐器。在古筝现代化教学和表演取得历史性进展的今天,古筝如何定位,从哪里来?往何处去?如何守正,何以创新,值得古筝同仁反思和深研!

评论0条评论

    高百坚+关注

    潮州筝

    TA发表的文章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