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风格的筝曲,恰似浸润在烟雨朦胧中的水墨画卷,温婉细腻,承载着这片水乡深厚的文化底蕴。其艺术滋养源远流长,尤其与历史悠久的江南丝竹密不可分——这一源于唐宋的民间乐种,以其闲适淡雅的曲风,为古筝艺术提供了丰沃的土壤。其中,浙江筝派便是古筝与江南丝竹交融的重要结晶,代表作品如《四合如意》便深得其精髓。
2025年8月7日下午,中国古筝网17周年庆名家大师班系列活动,特别邀请杰出青年古筝演奏家刘乐做客直播间,主讲《江南风格筝曲的演奏要点讲解》。
江南文化的瑰宝远不止于此。婉转典雅的江苏昆曲、清新秀丽的越剧等地方戏剧,亦为古筝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素材。经典筝曲《林冲夜奔》便巧妙融入了昆曲的韵味;而现代作品《枫桥夜泊》《如是》等,同样汲取了昆曲艺术的精华。此外,苏州评弹、杭州摊簧等江南特色曲艺,其独特的韵律与故事性,同样是江南古筝作品灵感的活水源头。
在演奏江南风格的筝曲时,深入理解其风格与背景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刘乐以其创作的《翠语》为例,乐曲中巧妙地穿插了江南家喻户晓的“采茶”调,整体曲风清新淡雅。刘乐老师强调,要将这种韵味精准传达,在具体弹奏技法上需注重“松”与“通”的结合。灵活运用“提弹”指法,追求圆润、通透的音色是关键,以此方能贴合乐曲所描绘的江南意境。
随后在连线指导中,刘乐老师对五位学员的筝曲演奏进行了细致点评。其指导过程体现了对筝韵传承的系统性:
溯源背景,把握风格: 刘老师首先为每位学员深入剖析其演奏曲目的创作背景与文化内涵。理解作品植根的土壤——无论是源于丝竹、昆曲还是其他地方曲艺,是精准把握其独特风格、情感基调的前提。
攻克技术,服务音乐: 针对曲目中的技术难点,如复杂的节奏型、音准的精准度、音色的控制等,刘老师均给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他尤其强调,一切技术细节——节奏的律动、音准的纯净、音色的塑造——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音乐本身的情感表达和意境营造。
雕琢表现,张弛有度: 在音乐表现力方面,刘老师着重指导学员如何根据旋律的起伏走向、乐句的呼吸、情感的层次进行艺术处理。他强调演奏需“张弛有度”,既有细腻的刻画,也有恰当的留白,让音乐自然流淌,富有生命力。
江南风格的筝曲,是江南千年文脉在丝弦上的回响。从传统丝竹、戏曲、曲艺中汲取养分,又在现代创作中焕发新生。而要将这份独特的美学韵味完美呈现,既需深谙其文化渊源,也离不开精准的技法支撑与充满表现力的艺术诠释。刘乐老师的教学实践,为我们理解与演绎江南筝韵提供了宝贵的路径:扎根传统,精研技艺,方能让水墨般的江南风情在指尖流淌,余韵悠长。
评论2条评论
精彩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