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破阵子·王筱媚古筝独奏音乐会圆满举办


2025年6月30日19时30分,四川音乐学院小音乐厅内,暖黄灯光轻洒,古筝静候。“破阵子——王筱媚古筝独奏音乐会”在此启幕,这场由江澹曦教授悉心指导的音乐会,是筱媚十年习筝路上的一次深情回望,更是她向古筝艺术递交的一份炽热答卷。音乐会曲目编排精妙,传统与创新交织的琴韵织章,如一幅徐徐展开的艺术长卷,串联起迥异风格与不同时代的古筝声景。


《汉江韵》


上半场开篇古筝三重奏《汉江韵》旋律活泼而热烈。这首乔金文创作于1962年春的一首筝曲,经王中山教授改编。借“河南曲子”中《汉江》《书韵》两个曲牌,故名《汉江韵》。该曲是河南筝曲的代表作,筱媚与陈付沛雯、段誉同学默契合奏,筝弦颤动间,河南人的豪迈、稳重与正直扑面而来,仿若把听众拽进河南麦浪翻滚的田野,看人们在春日里欢歌忙春耕,喜悦随着音符漫溢全场!


《林泉》


紧接着,作曲家叶小纲2001年创作的《林泉》,以现代作曲技法为笔,在非传统五声音阶的宣纸上恣意泼墨。筱媚的独奏,让古筝这古老乐器迸发出新的活力。她的手指似灵动游鱼,在筝弦间翻飞穿梭,勾勒出水生泉、聚于溪、汇于海的多姿形态。听众沉浸式感受“音为琴生、乐由心生”,于乐音里触摸水的有形无形、有声无声,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悟古筝艺术的无限可能。


《望秦川》


《望秦川》作为上半场收尾,此曲创作于2005年,是王中山教授为纪念恩师古筝教育家李婉芬教授所作。作品灵感源自唐代诗人李颀的同名诗,借诗中“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的苍凉意境,结合对恩师的追思,形成深沉悲怆的旋律基调。筱媚与钢琴伴奏陈一铭老师配合,并融入陕西同州梆子元素。筝音与钢琴交织,似在讲述对恩师的追思,旋律里的叙事性与地域特色交融,情绪如秦川大地的沟壑,起伏跌宕,余韵悠长。


《姜女泪》


下半场开篇的《姜女泪》,源自陕西流派的重要代表筝曲。周延甲1979年编曲时,受“姜女庙”启发,以孟姜女哭长城为魂。并根据陕西迷胡音乐《慢长城》、《快长城》等连缀改编的陕西筝曲。乐曲以孟姜女哭长城这一段历史故事为题材,表现了在暴君秦始皇对人民的奴役下,孟姜女哀怨、愤懑的情绪。筱媚独奏,右手大指撮摇、左手多指交替按弦,陕音的苦音腔调化作孟姜女的哀怨愤懑,似能看见她在长城下落泪,琴音成了情感的出口,让现场沉浸在深沉故事场景里。


原创曲目《破阵子·木雅》


原创曲目《破阵子・木雅》是本场音乐会主角筱媚的心声。源于音乐会主题,又嵌着她亲自填的词,灵感取自西南康巴木雅地区藏族音乐。复三部曲式与变奏交替,特殊拟声技法点缀,传递“生命本有尽,愿力尽无穷”,是她打破心障、突破自我的音乐宣言,十五岁的少年在传统根基上,开出一朵创新之花。


《苍歌引》


最后,《苍歌引》借《尔雅·释天》“春为苍天”之意,王筱媚与陈一铭老师再合作。琴音里,春的生机、青春的希望满溢,表面写景实则抒情,“天人合一”哲思流淌,将自然季节与人生青春相系,传递着乐观向上,精彩的演奏使现场掌声雷动,欢呼阵阵,为音乐会画上完满句点。



除了音乐,音乐会的环保与公益之举,为这场艺术盛宴增添人文厚度。主办方响应环保,倡议观众摒弃传统花束花篮,推出“鲜花变善款,爱心永流传”。音乐厅门口,扫码领小支鲜花,19.9元善款将全额捐赠四川甘孜州甘孜县卡龙乡小学的三位贫困女孩。



艺术不再是孤高的阳春白雪,而是化作爱心桥梁,让艺术传递温情与爱,让琴音里的温暖,实实在在抵达需要的人,也让观众的祝福,有了更有意义的寄托。



整场音乐会展现了筱媚作为“筝三代”要继续弘扬国乐艺术的坚定信念,也是筱媚对十年习筝路上教育、帮助、支持她之人的深情致谢。从经典曲目的细腻诠释,到原创作品的自我表达,她用古筝这件有几千年历史的“仁者之器”,打破艺术与生活、传统与现代、自我与他人的边界。



当最后一个音符消散,全场经久不息的热烈掌声,是观众被琴音打动的最好证明。筱媚以这场音乐会,为古筝艺术传播注入新活力,也让人们看到稚嫩的初三古筝学子在传统乐器传承与创新中的思考和实践。未来,期待她带着对古筝的热爱,继续在琴弦上耕耘,用更多动人乐章,讲述艺术与生命的故事,谱写奋进与青春的华章,让古筝这件传统乐器,在新时代持续绽放璀璨光芒。


评论0条评论

    筝闻速递+关注

    中国古筝网新闻编辑

    TA发表的文章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