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春风穿梭于浦江郊野公园郁郁葱葱的林海,潺潺的流水声、悦耳的鸟鸣声,与灵动的古筝弦音相互交融,一幅生态与人文和谐共生的诗意场景徐徐铺展开来……
4月13日午后,浦江郊野公园迎来了“闵乐沙龙”的第三场活动。本场沙龙以“城市森林里的筝鸣弦音”为主题,融演奏与古筝名作赏析为一体,带领400余位市民观众沉浸在绿意与乐音的交融之中,领略“城在景中、乐在自然”的城市魅力。
绿意作幕布
自然声景里的弦上中国
本场沙龙以“绿化+文化”为内核,将传统古筝融入城市森林的天然剧场。上海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邱玥领衔上海大学明珠筝乐团登场,精心策划,讲演结合,将传统筝曲《渔舟唱晚》、结合唐诗创作而成的《秋望》,与融合戏曲、西安鼓乐的《锦官城锣鼓》《倾杯情》《晓雾》等同台呈现,筝团合奏的《盛世国乐》《灯火里的中国》则尽显泱泱大国风范。
邱玥领衔演奏
筝声时而如清泉击石,时而似松涛低吟,与公园内的自然声景浑然天成,引得不少游客闻声而来,舞台背景依托郊野公园的层叠绿意,光影交错间,观众仿佛置身水墨画卷,耳畔是千年弦音的流淌,眼前是黄浦江畔的春和景明。
沙龙现场
得知活动信息,市民安琳带着孩子约了几位同事一同前来,第一次在户外看音乐会的她对环境和演奏都十分惊喜。“此次来一是想给孩子一些艺术的熏陶,二是想带她出来跑跑跳跳,感受一下春日氛围。参与这场活动一举两得,我们十几个人,不论是家长和孩子都很开心。”
欣赏音乐不只是欣赏音乐本身,对来自孟加拉国的rubby而言,更是体验其中的文化交融。他曾在杭州求学,大学毕业后来到闵行工作,此次与朋友一起观看中国的民乐演出,他非常激动。“我一直很喜欢中国的乐器,关于古筝,我之前在网上见过,但是不知道它的名字,今天恰巧遇到了这场演出,我便打算把精彩之处都拍下来。”
坐在观众席的rubby正在用手机录像
解构与重构
民乐传承的“破壁对话”
作为闵行区“绿化+文化”名片的生动实践,此次沙龙活动突破传统演出形式,以“古筝+自然”的跨界融合探索文化传承新路径。90分钟的演出以独奏、二重奏、三重奏、四重奏等多种演奏形式展现古筝魅力。九把古筝演奏的开场曲《盛世国乐》,以激荡悠扬的旋律描绘出华夏文明的壮丽画卷,古筝的恢宏弦音,展现了民乐在新时代文化语境中的风采。
九把古筝演奏的开场曲《盛世国乐》
当曲目的最后一个音符在空气中悠悠散去,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经典947主持人虞莉娅笑着发问:“刚才那激昂洒脱的演奏,是哪个流派呀?”话音刚落,小观众们便踊跃抢答,“我知道,是北方流派!河南、陕西……”“这首是浙派的筝曲!”互动与解答,现场不时响起一阵阵掌声。
舞台上,虞莉娅抛出问题,邱玥与明珠筝乐团默契配合,用演奏直观展现古筝北派粗犷豪放、南派细腻婉约的风格差异与艺术精髓。一问一答、一奏一和间,观演更有参与度,传统文化也在城市空间中得到了“活态传承”。
互动问答环节
家住老闵行的周晓,此次带着学古筝的女儿前来,“孩子听得很入神,即使坐在最后排也积极参与互动,这场音乐会不仅净化了耳朵和眼睛,还收获了不少传统音乐知识。”
马来西亚留学生吴美瑜
印度尼西亚留学生黄金慧
参与此次演出
参与此次演出的成员,九成是上海大学音乐学院古筝专业学生,而来自马来西亚的吴美瑜是其中少有的非专业成员。她自加入筝团后,便从零起步学习古筝。“过程中,我不仅学会了技艺,也借助古筝更深入地了解了中国文化。”而这也是邱玥此次前来的初衷,“此次活动,我与乐团以讲演结合的形式,将中国民乐融入自然之境,也期望借此创新融合,让观众在互动中领略民乐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诗意栖居地
让艺术照见城市温度
诗意的春日音乐沙龙中,美好并不止于舞台。400余名观众与筝声、草木一起融合在春光里,共同构成了“诗意栖居”的美好图景。志愿者化身“音乐赏析使者”,引导观众在赏乐之余种下观演和游园的“文明种子”,此刻的浦江郊野公园便不仅是生态绿肺,更是文化生态创新的“试验场”。
观演现场
这场持续90分钟的自然音乐会,最终化作一组温暖数字:9首传统与创新的古筝曲目、数十次自发掌声、400张无门槛入场券、360°开放的观众入口。当《灯火里的中国》旋律随风飘向黄浦江岸,我们清晰听见,一座城市的诗意栖居,正从艺术与生活的咬合处悄然生长。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浦江郊野公园正持续打造“森林剧场”,未来将持续引入多元文化活动。期待通过更多此类活动,让传统文化在自然中生根,让城市空间因艺术而温暖,最终为市民打造“推窗见绿、出门遇艺”的理想生活图景。
春日拍照打卡的好去处
据悉,此次活动由中共闵行区委宣传部主办,上海人民广播电台fm94.7、浦江镇人民政府、浦锦街道、闵房集团等多家单位协同支持,形成了“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全民共享”的文化惠民模式。这种“以文化赋能空间、以空间激活文化”的实践,正在成为闵行提升城区品质、打造幸福之城的鲜活注脚。
评论0条评论
精彩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