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首期《秦筝艺术口述史访谈录》线上展播圆满收官


点击查看:《秦筝艺术口述史访谈录》


“秦筝”作为中华文明千年乐韵的活态载体,其艺术传承兼具历史厚度与时代使命。2023年夏,在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金保护项目支持下,陕西省秦筝学会薛莲会长率团队启动国内首个系统性秦筝口述史工程,历时500余天完成首期工作,开创非遗活态传承新模式。


项目组集结古筝教育、音乐研究领域专家,系统梳理文献脉络,确立涵盖演奏、教育、创作等领域的首批访谈名单。团队以"存真"为核心理念,通过个性化访谈方案,深度挖掘老艺术家的人生轨迹与传承智慧。当九旬名家追忆1956年秦筝首入专业课堂的历程,当非遗传承人阐释传统技法的现代转译,口述影像不仅定格历史瞬间,更折射出文化守护者的精神图谱。



首期工程形成4小时33分钟影像文献,完整记录数十位见证者的艺术人生。视频以人物叙事为主线,既留存重要史实,又展现艺术家的情感温度与人文思考。多平台传播后,引发学界与公众的双重关注:研究者获取珍贵的一手资料,爱好者则透过镜头感知秦筝艺术的时空穿透力。


项目凸显两大延伸空间:一是中青年创新群体尚未充分纳入,二是传播效能亟待提升。未来计划构建三维拓展体系:横向补充创作一线的中生代力量,纵向深挖教学体系、技法创新等专业维度,立体化融合影像、图文、音频等媒介形式。拟联动高校与媒体平台,打造"口述史+"传播矩阵,使静态史料转化为动态文化资源。


此次工程的价值远超预期,口述史不仅抢救濒危记忆,更搭建起代际对话的桥梁。当老一辈的坚守与新生代的探索在镜头中碰撞,传统艺术的创造性转化路径逐渐清晰。这种以人为载体的传承模式,为非遗保护提供了方法论启示——技术革新需与人文内核同频共振。


首期项目虽收官,实为文化寻根的新起点。随着二期工程筹备启动,秦筝艺术将在数字时代续写其生命篇章。这份持续生长的"影像档案",终将汇入中华文化传承的长河,见证传统与现代的共生共荣。


评论0条评论

    筝闻速递+关注

    中国古筝网新闻编辑

    TA发表的文章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