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成育(1942年12月11日~2025年1月15日),女,汉族,四川南充人。国家一级尖子演奏员、著名古筝演奏家、教育家 ,四川古筝事业奠基人。
1957年考入四川音乐学院附中学习两年钢琴后,1959年开始学习古筝,师从田耕时(曹正先生夫人),成为四川第一个攻读古筝专业的学生。
1960年考入四川音乐学院民乐系(本科),适逢曹东扶先生由中央音乐学院调到川音任教。1963年9月,何成育在曹东扶先生的推荐引荐下,作为四川音乐学院重点生,派往沈阳音乐学院深造,先后师从于赵玉斋、曹正等教授。
1964年毕业后分配至四川省曲艺团工作;1985年担任四川省曲艺团业务副团长;1989年任四川省曲艺研究院(原四川省曲艺团)党委书记、团长;1996年任四川艺术职业学院(原四川省舞蹈学校)党委书记、校长。系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民族器乐学会副会长、四川省八届九届政协委员、东方古筝研究会理事、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会员等。曾兼任四川省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舞蹈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音乐家协会理事,四川省第三、四届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常委等职。
创作并演奏了古筝独奏、二重奏、三重奏、古筝与管弦乐队等形式的曲目。主要作品有:二胡、古筝二重奏《剑门春意浓》《千里川江》《绣金匾》;古筝独奏曲《春风又绿阿佤山》;古筝与管弦乐队《漓江行》等。
先后出访法国、德国、匈牙利、荷兰、比利时、日本、埃及、南非等国家;多次代表四川参加国家重大庆典演出。创作并演奏的古筝协奏曲《漓江行》曾获四川“蓉城之秋”音乐会创作和演奏奖;筝独奏《春风又绿阿佤山》获四川省器乐作品优秀奖。撰写并发表了《从〈漓江行〉谈古筝艺术的继承与发展》《王建墓石雕筝伎研究》等论文。参加多届全国古筝艺术学术交流会,并被聘为学术委员,被推选为东方古筝研究会理事,担任中国古筝学会常务理事。受聘任文化部举办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化艺术院校奖器乐比赛2002年、2005年、2008年三届评委。2007年被推选为四川省老教授协会理事、文艺专委会副主任。2015年12月,中国音乐家协会古筝学会授予她 “中国古筝艺术杰出成就奖”。多次荣获“园丁奖《人民日报》《四川日报》《浙江日报》《天津日报》《人民音乐》等报刊多次专题介绍与评价其演奏技艺。
出生日期:1942年12月11日
逝世日期:2025年1月15日23时35分
就读经历
1957年——1960年 四川音乐学院附中学习
1960年——1963年 四川音乐学院民乐系学习(本科)
师从情况
先后师从:田耕时、曹东扶、赵玉斋、曹正
就职经历
1964年分配至四川省曲艺团工作,担任演奏员;同时兼任四川音乐学院古筝教学工作;
1985年任四川省曲艺团业务副团长、89年任团长、书记;
1996年调任四川省舞蹈学校校长、党总支书记、四川师大舞蹈学院院长。
音乐创作
《剑门春意浓》(古筝、二胡二重奏)(1973年)
《千里川江》(古筝、二胡二重奏)(1975年)
《绣金匾》(古筝、二胡二重奏)(1976年)
《春风又绿阿瓦山》(古筝独奏曲)(1980年)
《漓江行》(古筝协奏曲)(1985年)
文章、论文
《从漓江行谈古筝艺术的继承与发展》(1998年 中国古筝艺术研讨会论文集、国家级);
《王建墓石雕筝伎研究》(《秦筝》);
《忆恩师--写在曹东扶先生诞辰一百周年》;
《难忘恩师情 筝坛英名传》—纪念古筝大师赵玉斋诞辰80周年(2003年 《一代古筝大师》)
《古筝考级曲目》(2007年 四川音像出版社)
演出活动
先后出访法国、德国、匈牙利、荷兰、比利时、美国、日本、埃及、南非等二十多个国家。代表四川多次参加北京演出和全国各大城市巡演。1992年应邀赴香港、台湾举办独奏音乐会。2002年在成都举办“何成育、费洪桂(台湾)及学生古筝音乐会”;2007年创办“四川成育艺术中心”,在锦城艺术宫策划演出了一场别具匠心的“彩云追月”古筝乐舞晚会,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2011年11月26日在四川音乐学院聂耳音乐厅举办何成育、刘媌古筝教学音乐会
学术活动
参加全国多届古筝艺术研讨会和交流会,被聘为学术委员,推选为东方古筝研讨会理事,担任中国古筝学会常务理事。2015年12月中国音乐家协会古筝学会授予“中国古筝艺术杰出成就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