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弹《秋夜思》有感(作者:黄宝琪)


《秋夜思》原名《情愫》,是周煜国老师应尹群女士委约,在1994年以陕西地方戏曲音乐及西安鼓乐为素材,采用较为现代的创作手法与古筝演奏技巧相结合,创作的一首具有写意风格的精致的古筝作品。1996年在第三届中国古筝学术交流会上,由尹群女士首演,得到了筝界专家和与会代表的认可和喜爱,重新修订后更名为《秋夜思》。


作为演奏者,在进行作品二度创作时首先要理解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和所希望能够呈现的音乐意境。这首作品的名字“秋、夜、思”三个字,为我们呈现了这首作品意象的概貌:“秋”,既是表达季节,同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亦有感伤与哀愁的“悲秋”之意,秋高气爽、雁南归,勾起了思乡怀人的愁绪,同时也有哲思之意,更容易引发人们对生命轮回、时间永恒的深层思考。“夜”的意象则是静与动的结合,既有回归自然、抚慰人心的宁静,又是在寂静的夜晚隔绝了空间后,对家乡和亲人愈发浓烈的思念之情,带一丝愁绪。“思”留给我们的想象空间更为宽泛,是思念、是思绪、是对人生和生命的思考。这三个字既有景致又有情致,既是三个独立的意象,又相互联系统一,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层层递进的意象、情感与音乐逻辑。


最初接触这首作品,是2003年在中国音乐学院附中就读时,那时青涩的我对这首作品的理解有着“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稚嫩,后来随着阅历的增长,逐渐成熟,对这首作品也有了进一步的认知。2024年本人有幸得到了周煜国老师的指导,聆听了老师对《秋夜思》创作构思的解析,在理解了作曲家创作意图的基础上,在这个版本的演绎中,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思考和调整:


一是还原了作曲家的创作想法,左手采用了不戴义甲,用肉音演奏的方式进行弹奏,试图探寻使用自然的声音进行音乐的表达,这种右手义甲、左手肉音的演奏方式,也加强了双手音色的呼应对比,呈现出了既独立又相互融为一体的音乐线条,以增强音乐的空间感。


二是加强了理性思维下音乐感性表达的思考。作品的调式上,虽然采用了G调的定弦,但确是在a商、a羽、e羽、e徵、d徵等调式中进行了交替和游离,使旋律的色彩或清冷柔润、或欢快活泼、或带有一丝悲凉,无论是从音乐的气质还是内涵上,皆形成了不同的风格。而通过分析作品慢板与快板之间“静与动”,引子、连接部、尾声之间贯穿的同一乐思相互呼应之间的关系,强化了对双手不同音色、力度弹奏的控制,以期达到乐思层层递进和连绵发展一气呵成的效果。


三是深化了作品意境表达的思考。引子段落通过错落有致、相互映衬、虚实对比的意象的表达,把握“古朴典雅”音乐意境。而在作品的慢段,通过“点与线”的结合,形成“以点带线、点线结合”的音乐流动感,义甲与肉指的音色对比,呈现出了空灵的声响,音乐随着线条组织自然流动,以期奏出A段徐徐铺陈、曼曼轻盈、以景抒情、以情寻景的意境,并为B段的层层递进、线性音乐的表达以及刮奏情绪的变化和乐句的起承转合做好铺垫。快板的音乐形象是活泼、欢愉的,右手义甲的声音明快果断又富有颗粒性,左手则用肉指弹奏轻盈的四指撮,通过控制双手弹奏音色与力度的双重变化,探寻C段双手不同音色间的协调与音响平衡,而到了D段右手二拍子、左手三拍子的不规则对位,突出了复合节拍的律动,以期达到飘逸、如歌又洒脱的音乐意境。


对于《秋夜思》这首作品的演奏感受,我认为最大的难点是需要具有思辨性。作曲家对于作品的创作,无论是在音乐的构思上还是意境的呈现上,倾入了诸多的巧思,皆是精致又细腻,这也要求我们作为二度创作的演奏者,需要在把握作品整体大框架、大线条的基础上,更多的要注意“音、情、气、意”诸方面细节的把控,这需要我们演奏者不断的进行深入的思考、积累和训练,笃行不怠、久久为功。


最后,感谢周煜国老师指导,给了我深刻理解和进一步学习这首作品的机会,也希望这个版本的演绎,作为引玉之砖,期望能够聆听诸位同仁、筝友们的精彩呈现。

评论0条评论

    国筝文化+关注

    国筝文化出品,必属精品

    TA发表的文章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