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古筝跨界作品,实时交互电子音乐《無·筝》首演

2016年11月23日,交互式电子音乐《無·筝》在上海贺绿汀音乐厅成功首演!作品运用5.1声道效果器,将声音采样通过不同声道传输达到塑造空间效果。其中Reverb360,GRM Tools,Engine等效果器,将声音素材用“拉伸时间”、“反转”等手法进行变形。由一个主要声音动机,不断变形扩展、交错、叠加从而形成乐句与乐段。再将其通过音乐结构的构思,组成完整的电子音乐作品。

 

 


《無·筝》创作人员

作曲、声音设计:赵沁暘

视觉实时交互编程:刘子钰

声音实时交互编程:高妍苑

古筝演奏:陈蓓萱
 

作品选取中国民族弹拨乐器古筝作为声音元素进行实录采样。通过对古筝演奏中常用技法的义甲触弦位置、角度、力度的不同进行多种声音素材的采样,并加入了特殊演奏技巧如摩擦琴弦、拍击琴弦和敲击琴盒面板等,使得采样素材多样性与特殊性。

 

作者在原创电子音乐的基础上,运用了人机交互、机机交互,三者互相交融的软件与硬件相结合的方式,不但在声音识别取样后进行实时交互,更在演奏者与视觉画面间产生实时交互,给人以更强的视觉冲击感、空间感以及沉浸感。

 

Leap motion 在此次音乐作品中运用到声音互动的效果。由leap motion感测手势,而后由maxmsp控制音频的音高和声像。左右控制声像,手势的高低控制音频的音高。即兴的表演融入到音乐作品中,使得现场音乐效果更加完美。

 

演奏中通过kinect摄像头识别演奏者的人体骨骼,将数据传输进入Processing软件,由processing进行傅立叶分析后,分解分贝、频率等参数,形成画面的实时交互。旨在用抽象图形表示音乐的起伏变化,达到声音可视化的效果,给予观众身临其境之感。

 

Kinect 识别古筝演奏者,与表演过程巧妙结合。由processing将人像几何画,表达无筝作品中“无”的思想。

 

交互式电子音乐作品《無·筝》以新颖的方式呈现了与众不同的电子音乐,采用中国民族乐器古筝与现代科技相互交融的形式,体现了“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的思想。作者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对声音进行实时的声音变化,对画面引入了声音可视化的理念。老子曾说“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作者取名《無·筝》也是借此“無”字表达此作品中的筝声被赋予了变化无穷的形态,通过运用古老的中国民族乐器古筝给听者以耳目一新的视听体验。(新闻来源:上师大玉兰筝团)

评论0条评论

    筝闻速递+关注

    中国古筝网新闻编辑

    TA发表的文章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