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任洲洋、宋心馨音乐会观后感,细腻呈现音乐会现场多样魅力

  得知宋心馨和任洲洋要在 77剧场开音乐会,就决定要去现场。一来,宋心馨是我很喜欢的演奏家,在我看来,她很少受周遭环境的影响,不管是专业演出还是商演,都尽心尽力弹好每一首作品。沉寂的心态,令她的演奏既内敛,却也不乏爆发力。未曾看过任洲洋的现场演出,但听闻师友不少好评,也看过他的演奏及访谈节目,他所展现的才华,对待音乐的态度,让我对他的现场表演同样充满期待。二来,这次音乐会选择在小剧场,对我也有很大的吸引力。从作品编排到演出的形式,剧场的演奏必然区别于音乐厅。许是倾心小众的心理,让我更加偏好剧场演出。



  到达剧场时,工作人员正在招呼观众进场,门口的小台子上正出售他们自己录制的、由宋心馨演奏的碟子,目录印有《别看我只是一只羊》等一些串烧曲目,售价120元/张。剧场里,舞台两侧挂满条幅,是各种字体的书法诗词;大屏幕正播放演奏家访谈;领取的节目册里,不仅有曲目介绍,还为每首作品配上诗画。可以看出,筹办方对演出准备的用心。但也不免让我担忧:这又会是一场“附庸风雅”的普及音乐会么?怀着些许忐忑,等待音乐会的开始。

 

糅合传统与现代的尝试

  当耳边响起《渔光曲》的旋律时,内心有些小小的惊喜。前不久,在电影资料馆看了修复的《渔光曲》电影原片,影片讲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渔民家庭的凄惨生活。音乐响起,影片里的场景又重新闪现在眼前。


  同是以“渔”为标题,《渔舟唱晚》描绘的是一副夕阳下碧波万顷的美好画面;而《渔光曲》则是以凄婉动人的旋律为主。曾一度风靡全国的歌曲与家喻户晓的筝曲串联,有些煽情亦有些美好,糅合成一股复杂的味道。许是个人偏好,两首“渔歌”的结合让我觉得妙不可言。对于接下来的演出,也便有了更多的期待。

 

  音乐会的曲目,从入门乐曲到乃至专业学生都很少尝试的现代作品,面对这种跨越,观众并未表现出无法接受。


  当晚由宋心馨演奏的《太阳的影子Ⅳ》、《苍歌引》,对于筝乐爱好者来说,可能不太熟悉。这两首作品出现在公众视野的机会不多,尤其是《太阳的影子Ⅳ》。它所代表的,古筝在技法上的探索与创新,无疑是日新月异的。21世纪初,作曲家秦文琛先生通过这首作品,以多种打破陈规的演奏技法和创作理念,引起极大关注。作品中出现很多听起来很现代的音响:如用手指关节敲击筝码、大范围使用琴弓拉奏、以及在筝码的左侧再加上一个筝码等等。不过,我想作者并非仅为探索这些新鲜的技法而进行创作。正如宋心馨呈现的,作品开头的几组音,都有着独特的味道,像是光束里飞舞的尘埃,不觉地呈现出静谧又灵动的色彩。而拉弦段落,有些发瑟的声音闪过,就像是光透过玻璃反射到眼睛里,有一点斑斓,又有些刺眼,这份感觉,让人似曾相识,儿时的你是否也会抬头追逐光的身影?由于作曲家是蒙古人,他的作品中常常会出现蒙古族音乐的影子。根基于对那片土地深厚的情感,秦老师通过探寻这些不同的表现形式,将这份感情表达得更加真切。

 

  作品结构虽不规整,风格现代,却不会让听众觉得难以接受。我第一次听到这首作品,是由青年演奏家刘文佳演奏的。仅从风格来说,她所演奏的版本比起宋心馨显得缥缈一些,无关乎高下。不管倾心于哪种风格,她们都让观众感受到了各自对作品的理解与想象,以及对古筝的真诚。

 

“莲”与“醉”

  本场音乐会,有三首作品均出现“莲”与“醉”字眼:《醉莲赋》、《莲花谣》、《醉态》。总让人联想到:一池清水包围着挺拔的粉莲,诗人立于旁侧,满脸踌躇,饮酒赋诗。称为“莲”的曲子,似乎没有过难的技巧,但能将其演奏的少些脂粉气,又不至于清淡寡味的,也只有寥寥数人。《莲花谣》是,《醉莲赋》也是。

 

①《醉莲赋》
  在音乐上拿捏两首作品,着实不易。与《太阳的影子Ⅳ》相反,《醉莲赋》是一首风格较为传统的作品,宋心馨作为《醉莲赋》的首演者,很多人会以她的演奏为范本,寻找作品的风格及演奏要领。然而,在昨晚的演出中,她没有依照过去的思路演奏,而是邀请一位现代舞者与她共同完成这首作品。与其他艺术门类合作的综合表演形式,逐渐成为趋势。而如何通过这种形式,将作品的内涵清晰且妥帖地呈现,成为很多艺术家不懈追寻的议题。

 

  就这首作品而言,宋心馨与舞者的合作,起码是符合这一要求的。虽然对于现代舞不太了解,但相信艺术之间是触类旁通的,起码二者之间的交集没有明显拼贴的痕迹,且进退有据。例如,当舞者出现类似莲花等形象的动作描摹时,音乐便悄悄退让为背景;若音乐需要上扬至高点,舞蹈就帮助烘托氛围;当舞者轻轻拂过她的裙摆,她便越过光束看向他,在阴影间,二者融合。这样的表演,看起来更像是一出剧目,似乎这首作品本身是为古筝与舞蹈而作。同时,宋心馨的演奏风格也变得硬朗些——在过去稍显厚重的基础上。此番演奏《醉莲赋》,她将大多数滑音以及触弦处理的比较有棱角,少了一丝温润,多了一些清冽;她的演奏状态既投入,却又跳出自己与舞者对话,反倒在音乐表达上更胜一筹。

 

  事后的观众见面会,舞者还告诉我们,他的扮相为何是鼻子以下涂抹着白粉,上身赤裸,裤子由腰部的白色渐变至及地的水粉红,脚套一双红袜子——他想通过着装,来表达他所要陈述的对象——红色的袜子是莲心,由水粉色往上渐变的裤子就像莲花的花瓣伸展开一样,直至脸部的最边缘。所以,对于任何一门表演艺术来说,每一个组成部分,并非凭空出现,都倾注了创作者缜密的思考,有其特定的意义。


  
②《莲花谣》与《醉态》
  任洲洋则演奏了《莲花谣》和《醉态》。显然,《醉态》博得更多观众的喜爱。演奏者出场时状若举壶豪饮,曲风则是带有现代创作技法的中国传统音乐风格。乐曲中有很多片段形象地描写了醉翁之醉态。如开头片段,就像睡眼惺忪的醉翁,步履飘乎,一不留神踩进陡然出现的大坑,摔出好几丈地;中间高潮段落,又像是夜间出没的年轻酒鬼,在酒馆意兴盎然,难以自拔。而华彩小段,用扳手在琴弦左侧滑动,像极了一位踌躇满志,却又不知前程几何而借酒消愁的落魄公子。正如曲目介绍:既有中国古代文人酒后的浪漫情怀,也搭配了西方酒文化中的“蓝调”元素。或许是由古筝呈现西方音乐元素的原因,乍听有着中式摇滚的感觉——规整的扫弦,切分的节奏,加上特有的重颤。竟不觉生出这般画面——脸上刷着白漆的武丑,嗨翻Disco——想象不着边际,不过,若演奏者知我因他们的演绎如此天马行空,想必会很欣慰吧。

 

  一睹任洲洋的现场演出后,正如我想像的,他的音色纯净、漂亮,甚至相比之下,宋心馨的音色都稍显逊色。年轻的声音,让很多作品演奏得不会老气横秋、过于矫揉造作。而他内在的张力,在视频影像里面体会的并不太清晰,现场,即便是一声刮奏也可以感受身体的力量透过指尖爆发出来,没有花哨和繁琐;有时又觉得他是柔软的,与筝在一起时偶尔展现出随性的态度,觉得正是因为他想用最真实的自己面对它,才犯不着用一招一式破坏他心中的声音。

 

用心的钢伴

  《莲花谣》并非不好,演奏者赋予它纯粹的气质,在这类清新的作品中,应是恰如其分罢。但让我印象深刻的,却是钢琴伴奏。

 

  可能是场地的限制,伴奏钢琴是一架小三角,音色自然不能与音乐厅的大三角相比。同样,由于不是为音乐会专门设计的舞台,在声学上,舞台的反送效果不如通常音乐厅好,古筝的音色无法被润饰的足够漂亮。场地空间的局促,让演奏者与观众的距离更加接近,使他们在演奏时更紧张,也更加在意。不过,演奏家传达给观众的声音,倒显的更为真实。早在2009年金钟奖比赛中,任洲洋便将《莲花谣》重新编配,加上了钢琴伴奏。此次伴奏,邀请了中央音乐学院钢琴专业的研究生钱伟翔。已经多次见其为古筝专业的师生伴奏,但这次的演奏让我尤其感动。虽然是钢伴,但剧场氛围也让他感受到与以往演出的些许不同,他心理或许也是做了妥当调整。静谧的引子中,钢琴的每一次出现都恰到好处。稍自由的旋律,却不觉他随意,触碰琴键的每一个音都是思量过后生发的。那一刻,他不认为自己只是一个配角,而是作品中的一份子。反观当下,钢琴已是很多乐器伴奏的首选,钢琴专业的学生成了竞相争抢的香饽饽。他们像赶场一般赴约伴奏,很多作品的呈现却已不能称之为音乐,只是机械地敲击琴键,观众也只好讪讪的说,算了,他只是一个伴奏。



小剧场不意味着“小演出”

  人们开始摆脱大音乐厅中程式化的空间设定和演出形式,试图在小剧场中发现更多可能。而小剧场的演出也并非只是演出场地的缩小,它所承载的可能,无疑是一座亟待开发的富矿。

 

  而今看似繁荣发展的古筝市场,实际面临很多挑战。每天,全国各地都在上演着古筝音乐会,但作为从业者,扪心自问,真正高质量的音乐会却为数不多。一些走在学术前沿的研究者想必也是觉察到这些现象的存在。在多少有些千篇一律的演出中,小剧场的演出或许可以成为打破陈规的一种探索。它们通常带有“先锋”的标签,演奏者往往试图通过更丰富的表现形式——与其他乐器或艺术门类合作、改变乐器常规演奏方式,探索与观众、所处空间的关系,或者更进一步,尝试反映人与社会的变化。凭借对 内心“自由艺术”的追寻,人们开始解放手上的筝,越来越多地选择能够更加准确地进行表达的演出形式。在与他人合作的同时,演奏者不仅可以学习借鉴他者之长处,也以便碰撞出更多的灵感,这是闭境自守远不及的。渐渐的,在人们心里,古筝不再仅是描写花鸟鱼虫的只具有“审美”的乐器,它在音乐上有了更多可能。当然,古筝发生的这些变化,并非要与“传统”割裂开。坚守传统,并非固步自封。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以表现对当下时代与社会的关切,应是古筝从业者该有的态度。

 

  这种态度也体现在协调音乐的普及性与专业性之间的关系上。而“道境”音乐会此番的尝试,显然是成功的。现场的观众,除去专业学生以外,还有很多古筝爱好者。他们不仅没有表示看不懂,而且直言对一众演员的演出和作品都很喜欢,还能娓娓道来其中因由。从音乐普及的角度来说,要做的,可能不是拉低音乐会的水准,而是尽心引导民众学会如何更好地欣赏音乐会,品评高质量的作品和演奏。故而,对于专业习筝者来说,呈现更多更高质量的演出,于当下及未来而言,更显得义不容辞。(新闻来源:网友“王悠悠”)

评论0条评论

    筝闻速递+关注

    中国古筝网新闻编辑

    TA发表的文章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