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飞舞
名曲欣赏 02-10 嘉宾:王中山
0:00
/
0:00
加载完毕: 0%
进度: 0%
媒体流类型直播
0:00
 
1x
file ID:
request ID:
media type:
mime type:
provider:
resolution:
rate:
frames:
buffer:
connection speed:
info:
[X]
喜欢
手机查看
手机查看

扫一扫 手机查看

下载中国古筝网APP

iphone应用下载 Android应用下载

小飞舞

所属专栏:《名曲欣赏》  |  指尖的艺术  上传于2012-02-10  |  嘉宾:王中山   |1.6万次播放

相关内容1-67-1213-1819-2425-3031-3637-4243-4849-5455-6061-6667-7273-7879-8485-9091-9697-102103-108109-114115-120121-126127-132133-138139-144145-150151-156157-162163-168169-174175-180181-186187-192193-198199-204205-210211-216217-222223-228229-234235-240241-246247-252253-258259-264265-270271-276277-282283-288289-294295-300301-306307-312313-318319-324325-330331-336337-342343-348349-354355-360361-366367-372373-378379-384385-390391-396397-402403-408409-414415-420421-426427-432433-438439-444445-450451-456457-462463-468469-474475-480481-486487-492493-498499-504505-510511-513

节目介绍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首《小飞舞》,其实和前面学习过的《小鸟朝凤》是同一首乐曲,只是版本不同,弹奏手法略有差异而已。当然,这首乐曲也不只有这两种版本,可以说一首传统民间乐曲有多少个艺人弹奏就会有多少个版本,就会有多少个演绎方式。在中国的民间音乐里,这是十分普遍的现象,也可称做“中国特色”吧。民间称这种演奏为“造句”,其实就是“加花”变奏的一种方式。在河南筝曲、潮州筝曲以及其他流派里,都有演奏者在同一首作品里根据自身的技术条件,弹奏特点,艺术修养而进行“造句”的习惯。因此,当我们看到这首《小飞舞》与前面的《小鸟朝凤》似曾相识也就不足为怪了。

    这首作品与《小鸟朝凤》的最大不同,就在其华丽流畅的运指上,尤其是快速“托劈”技巧的频繁使用,使作品显得更为生动、活泼。在古筝传统流派的用指中,大指历来最为重要,河南筝派尤其如此。这个版本多次强化了这一特点,比如第三行最后一节至第四行,几乎都是大指在独立表达,颇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头,河南筝家偏爱大指刚劲雄健之音色,可能与河南人率真的个性有关。尤其是与左手的快速按滑结合使用,总使人想到中州韵铿锵抑扬的声调,让人回味无穷。

节目相关

  • 相关内容
  • 其他版本
  • 艺术家信息
  • 曲专题

评论0条评论

  • 暂无评论

登录中国古筝网账号,尊享高清画质

您还未登录,请登录中国古筝网账号

顶部